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鈞圣
走進廣州市海珠區曉港片區,時間好像被按下了“慢放鍵”。老居民樓的水泥墻與潮牌店的霓虹燈交相輝映,菜市場飄來的燒臘香氣混合著咖啡店的醇香,共同構成一幅奇妙的城市拼貼畫。
數十家風格各異的文藝小店,將老舊居民區變成充滿生命力的藝術街區。
這里沒有統一的商業規劃,卻悄然生長出數十家風格各異的文藝小店——藝術畫廊、潮牌服飾、漫畫屋、手作工作室……它們像種子般在舊社區的縫隙中生根,將老舊的居民區蛻變成充滿生命力的藝術街區。
舊空間裝新靈魂,主理人帶動“微更新”
“一開始只是想找個地方放我的漫畫收藏?!崩嚷嬑莸觊L維托坐在自己親手改造的漫畫屋里,指著滿墻小眾漫畫說。他的店開在一棟舊居民樓的一樓,前身是居委的水電房,后來用作音樂培訓。去年9月,他決定租下這個空間。他告訴記者,開店純粹是因為“工作室放不下了”,索性租個地方放書,順便營業?!?8元坐一天,漫畫隨便看,咖啡免費喝。我們不是咖啡店,是‘時間販賣屋’?!?/p>
像拉比漫畫屋這種“野生美學”在曉港隨處可見。曉港片區毗鄰廣州美術學院,許多學生走出校門后在此創業、創作,長期自然形成較為聚集的藝術店鋪。帽子品牌YooFire的主理人陳恒春便是其中之一。
陳恒春直言:“我們像一群篝火搭建者。YooFire諧音‘有火’,指的是每個人心里都有團火。”2019年,他和美院校友們抱著“做國潮”的理想創業,幾經輾轉最終扎根曉港。紅色墻面是他和團隊親手刷的,櫥窗陳列也是自己設計。“選址沒多想,就圖近——我住隔壁樓,走路兩分鐘?!彼Φ馈H缃?,這家店不僅是帽子服裝的展示銷售點,更是青年藝術家們交換靈感的據點?!懊涝喝说摹还瘜徝澜o這里定了調性,先行者吸引同類人,慢慢就長出這片文藝森林?!标惡愦赫f。
陳恒春的小店不僅是帽子服裝的展示銷售點,更是青年藝術家們交換靈感的據點。
店主們與社區的連結遠不止空間改造。多多玩具屋店長孫靜靈回憶,居民樓上的姐姐和她們一起救助流浪貓,鄰居小孩也會來玩玩具,盡管有時候小孩過于調皮,但大家還是會互相包容。她坦言,這種“混搭”氛圍正是曉港的魔力:“曉港能同時容納充滿童趣的玩具店和開放式畫廊,像個小宇宙。”
藝術家打開大門,引來好奇的老街坊們
在曉港社區的一隅,獨立藝術家莫智濠的Oasis Studio Gallery以一種與眾不同的方式存在著——街坊鄰居可以隨意走進來,和正在創作的藝術家聊聊天,甚至對畫作提出自己的看法。
莫智濠將畫廊設計成一個半工作室、半展覽的空間,每天在這里創作具象繪畫。與傳統畫廊不同,他并不追求隱秘或高端化的環境,而是主動邀請路人進入,讓藝術創作的過程直接面對觀眾?!爱斢^眾能和藝術家本人對話時,藝術的解讀就不再是冷冰冰的標簽,而是一種鮮活的交流?!彼忉尩馈?/p>
曉港的老街坊們成了畫廊最有趣的訪客。起初,他們好奇地探頭問:“這里不是賣衣服的嗎?”后來,莫智濠受到啟發,開始繪畫曉港的市井生活。這種互動不僅拉近了藝術與日常生活的距離,也讓他的創作更貼近社區脈搏。
家具品牌林李婆婆的主理人林李對此也有體會?!皬V州很包容,曉港尤其如此。”林李說,“在這里,你不用考慮明天穿什么,舒服就好。”這種松弛感,讓林李和團隊最終選擇扎根于此。
小店林李婆婆不僅是成年人的社交空間,也成了孩子們的“秘密基地”。小學生“小朱”放學后常來店里,禮貌地問一句“能不能給我喝杯水”,然后一邊寫作業一邊等父母下班。林李婆婆店員常樂笑稱:“他要是沒禮貌,我可不會讓他進來?!?/p>
在保留老城煙火氣的同時,海珠區昌崗街道通過精細化改造激發社區活力。近年來,昌崗街以“小而精、微而美”的理念推進社區空間優化、功能提升等工程,積極融入“江南文商旅融合圈”發展。未來將通過對老舊小區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周邊道路病理整治等方式,為城市運行筑牢根基,同時也通過優化周邊道路環境,吸引產業集聚,實現高質量發展。
曉港的蛻變源自一個個微小的創造沖動:有人想放漫畫,有人想織布,有人想打造專屬于年輕人的文化聚落。這種自然而然的共生狀態,正是曉港珍貴的財富。
專家觀察
構建連貫的“嶺南畫派歷史敘事帶”
廣州美術學院當代城市文化與建筑藝術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朱琦聰指出,曉港片區以獨特的“空間趣味”和深厚的“嶺南畫派歷史敘事”形成了不可復制的文化魅力。斑駁的宿舍外墻、低密度的慢節奏生活,以及和美院生態相投的咖啡店、畫廊等特色店鋪,共同構建了曉港的“平民美學”與空間層次感。朱琦聰以嶺南園林的“動線遮蔽”理念類比,認為曉港建筑的歲月沉淀賦予其耐人尋味的“空間趣味性”,而年輕一代對市井文化的青睞,恰恰印證了這種空間敘事的生活價值。
朱琦聰強調,曉港的文化核心在于其“在地性”與歷史根脈。作為廣州美術學院老校區的“精神腹地”,這里不僅是師生日?;顒拥妮椛淙?,更與嶺南畫派發源地十香園形成深層次連結——從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攜高奇峰、陳樹人等廣東文化先賢結社的“嶺南梅社”,到關山月、何香凝、林風眠等美術大家的藝術實踐,這片土地始終是嶺南藝術家的“精神原鄉”。
朱琦聰建議,未來應強化片區整體規劃,以“微改造”保留歷史建筑素材,同時整合附近曉港公園的云桂橋、滄海遺礁等文化遺存,構建連貫的“嶺南畫派歷史文化敘事帶”。通過活化特色店鋪、增強區域聯動,可進一步凸顯曉港作為“藝術基因庫”的獨特性,將零散的文化碎片轉化為系統性的文化標識,使嶺南畫派的根源價值成為片區文化自信的基石。
(編輯: 廣州網 龍煜)